栽培知识 分类
常睹的栽培手段楷模6篇发布日期:2024-05-09 浏览次数:

  盆栽菊栽培方法上与现在大规模栽培的切花菊有所不同,特别在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冷的情况下,要种植出适合“十一”国庆前后观赏的盆栽菊,必须有适宜的栽培方法。利用设施栽培盆栽菊可以避免雨水引起的病菌感染,烈日高温普照,也可以利用设施进行遮光处理,人工调节花期。

  栽培设施选用北方地区常见的温室大棚、露地塑料大棚。本文以塑料大棚为例,周边用防虫网代替塑料薄膜,防虫网外安装可升降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薄膜作为遮光设施,内部可安装喷灌系统,便于管理。

常睹的栽培手段楷模6篇

  常规扦插时间一般在4月初进行,条件允许3月份也可进行扦插。为了使植株矮化,可推迟扦插时期,也就是减少营养生长的时间。本文以国庆为花期进行处理,可以推迟到4月20号以后扦插,若是独本菊可推迟到5月扦插。

  盆栽,忌大盆栽小苗,小盆养大苗。小盆栽培时可装一半土,随着花苗的生长逐渐加土,这样可以避免小苗在养分充足的情况下徒长,使花苗生长过快。换大盆后也可使用此法,但是,覆土应及时,避免影响植株生长进度。

  2.3.1 摘心。摘心是栽培的常见手段,摘心的次数应视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独本菊或多本菊)、扦插时间而定。扦插较早、生长势旺、花头数较多的品种摘心次数较多,一般摘心3~4次,反之则较少,甚至不摘心。最后1次摘心时间(即定头)一般在立秋前进行。若是采用人工调控花期技术,一般最后一次摘心时间在遮光开始前10~15天,再推迟会影响花芽分化时间,影响开花。摘心后萌发的侧芽,选取生长健壮整齐的枝条留作主枝,其余较弱的枝条及时去除,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植株整齐度。即使不摘心(独本),在壮苗生长期还会萌发许多腋芽,也应及时去除。

  2.3.2 平茬促脚芽萌发。春季扦插育苗较早,让生长一段时间,枝条健壮后剪去主枝,只留2片叶作为功能叶,期间不断摘除生长出的侧芽,直至萌发脚芽。选取整齐健壮的脚芽作为新的主枝生长,去掉其余的脚芽,待脚芽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去除原来的老枝。此法不适宜使用在扦插较晚的花苗上,可能导致脚芽莲座或脚芽生长缓慢,影响开花。

  2.4.1 肥料管理。幼苗期不需追肥,保持水分充足即可。营养生长前期若植株过弱,叶片泛黄,可适当喷施0.1%尿素或叶面肥,至叶片转绿,植株恢复正常即可停止,遮光处理以后,可适当加大施肥量。遮光处理后停止喷施氮肥,可多施磷钾肥提高开花质量,至花蕾显色停止施肥。

  2.4.2 水分管理。幼苗期应保证水分,防止幼苗缺水旱死。缓苗后进入营养生长期可适当控水,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浇水,浇水量以维持当日消耗为主,如安装喷灌系统,开放10~15分钟即可。遮光后浇水应按“见干见湿”原则,防止水分过多造成徒长,现蕾后株型基本确定,可增加浇水量供给花蕾需求。

  可喷施比久(B9)、矮壮素等化学药剂来矮化植株。以B9使用最为常见,使用浓度一般为0.1%~0.2%,B9使用方法为:植株装盆缓苗后开始喷施,7~10天喷施1次,直到花蕾破膜。现蕾后,如植株生长旺盛,对长势较快的枝条可适当增加喷施浓度,但是,用量不宜过大。喷施时间以下午15:00以后为宜,便于植株吸收。

  以辽宁地区国庆期间开花为例,具体方法如下:7月中旬,选取生长整齐,枝条粗壮,高度为20~30cm的盆栽菊放于遮光设施内。下午16:00时开始遮光,直至次日早上8:00时打开,遮光16小时即可(个别品种需18小时)。遮光时,光照强度在3lx以下(无法阅读报纸的光照强度),遮光15天左右可以看见花蕾,看见花蕾后切勿停止遮光,一直遮光50~60天,待花蕾破膜后可停止遮光处理,中途停止遮光处理会造成花芽分化不完全,花蕾畸形或者败蕾。按上面时间9月初可以停止遮光处理,9月末可进入盛花期,如需开花时间有所不同,可按上述介绍的时间加以推算,均可达到定期开花标准。但北方地区进入11月份以后气温降幅较大,露地大棚做遮光生产时应注意天气变化情况,以免降温造成花蕾冻伤。

  北方地区设施必须为温室,塑料冷棚不适合补光,因为冬季温度过低不适合生产。北方地区的自然花期可在11月中旬,可观赏到来年1月,做冬季补光生产的经济价值不高,如需补光生产可参照切花菊的补光方法。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又称木灵芝、菌灵芝、灵芝草,素有仙草、瑞草、还魂草之美誉,是我国传统的一味名贵中药,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1]。据张树庭[2]报道,当前世界灵芝产品约6 000 t,其中1/2来自中国。灵芝产品的产值超过25亿美元。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目前福建年产灵芝约1 000 t。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对灵芝需求量的增加,在福建、安徽、河南、东北等灵芝主产区,存在生产不规范、产量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对灵芝深加工的提取物的纯度无法评价的问题等[3-4]。面对当前灵芝生产存在的问题,灵芝的质控必须从源头抓起,抓好菌种、控制好GAP栽培、采收、加工、提取、原料粉的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每环节检测技术与标准实施,对实现我国以灵芝现代化和高科技为特征的灵芝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5-7]。HACCP即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英文字母缩写,在国际上被认可可以控制由食品引起的疾病的最有经济效益的方法[8]。灵芝短原木栽培是有优良的培养性能和商品价值的特性,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现将HACCP体系在灵芝短原木的栽培应用介绍如下。

  品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当地生产条件、气候及生产目的,不得选择经过禁用物质处理、转基因或放射线照射过的菌种。灵芝的栽培环境宜选择在海拔400~1 000 m处,远离工矿区、乡村、工业污染源、交通主干线 栽培树种选择

  灵芝为木腐生真菌,其生产原料可选择利用阔叶树的木屑及短原木。在树种选择上,蒋冬花[9]和夏志兰等[10]详细地进行了研究。一般大多数阔叶树种均适宜用于灵芝的栽培,尤其以壳斗科种柞木最佳。用于栽培的树木总的标准为:不易与木质部剥离、富含丹宁酸、形成层发达、树质坚硬、树皮较厚、产量高、出芝期长等。栽培树种的采伐一般在冬季或早春进行为宜,该时期树木的营养储存较丰富。

  砍伐5~15 d,截成长30 cm、直径10~18 cm的短原木;装入22~55 cm低压聚丙烯袋内两头装上菌丝助菌剂并用纱线捆绑好,菌丝助长剂为适合灵芝生产的木屑、麸皮、黄豆粉、石膏粉等。首先,满足了有机食品对原料的要求。其次,短原木的树龄、品种、大小等对灵芝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

  短原木灭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灭菌时间及温度的选择。若灭菌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则导致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分解,造成接种后子实体生长不好;若灭菌温度过低或者时间过短,易导致杂菌的污染。一般可采用常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即在5 h内将温度上升至超过100 ℃,并保持该温度约12 h。

  按常规规范接种。接种后菌丝的生长中应控制好温度的管理。若培养温度超过35 ℃,则不利于灵芝菌丝生长,使其细长无力,甚至造成菌丝烧死。在短原木袋内的温度上升后,应及时将室内培养的温度降至23~25 ℃,避免袋内因温度过高而造成危害。一旦发现有杂菌污染,应及时取出短原木并进行处理。

  灵芝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即为出芝管理。生产者在进行出芝时,防止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畸形芝、烂死芝、鹿角芝等生理性病害栽培知识。要加强对出芝时的光照度、大棚温湿度及土壤中水分管理。

  灵芝人工栽培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有根霉病、青霉病、紫跳虫、白蚁、膜喙扁蝽、菌蚊、螨虫等。对于根霉病、青霉病等病害的防治上,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如对培养基进行彻底灭菌、选用优良品种、精细操作、保持环境清洁等。一旦病害发生则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只有将感染的菌筒进行深埋处理。虫害的防治上,可选择桉油、精薄荷醇、天然樟脑药物驱逐害虫,降低其为害水平。虫害预防的有效措施可进行更换轮耕栽培场地。

  为了对灵芝的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分别选择福建省尤溪林业科学研究所有机栽培的灵芝及尤溪县常规栽培的灵芝,委托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药物残留的化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常规栽培的灵芝氰戊菊酯及氯氰菊酯均超过美国及日本在药物上的残留限量,因此造成出口受到限制;而采用有机栽培的灵芝经过化验,各项农残均符合日本、中国、欧盟、美国在药物上的残留限量,符合出口要求。因此,我国扩大灵芝出口的的必然之路是采用有机栽培的方式。

  灵芝有机栽培生产HACCP实施的计划见表3。主要包括设置关键限值、监控、程序纠编措施、记录、验证等。一是控制措施关键限值的确定。应以灵芝有机栽培生产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工艺规程及安全法规作为依据,其确定应综合考虑科研、企业生产及专家的分析,以保障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二是监控程序。对进行有机栽培的灵芝生产HACCP进行测试或观察,将经过测试得到的值与关键值进行比较,主要保果方法、内容、人员、频率等。三是纠编措施。若通过监控,发现生产未达标时,应及时采取纠编措施。四是记录。记录的监控信息是显示关键控制点受控状态的证据。每个关键控制点的监控都应形成相应的记录。五是验证。验证程序即证实或验证生产中使用的HACCP系统与所制定的HACCP系统是否相符。验证阶段是由卫生监督员、企业质检员、有关技术人员等各级管理者对HACCP系统进行定期自检验证,分阶段请相关专家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

  [1] 陈秀炳,陈丹灿,肖方道.红芝的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1,16(1):27-29.

  [2] 张树庭.灵芝——食药用菌之首 21世纪的保健食品[J].国际农产品贸易,2004(90):22-23.

  [3] 陈秀炳,刘叶高.灵芝短原木熟料栽培优良菌株选育研究[J].食用菌学报,1999,6(2):20-24.

  [4] 陈秀炳.灵芝短原木栽培优良菌株G909选育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5,79(1):32-35.

  [5] 陈秀炳.短原木熟料栽培灵芝新工艺研究[J].江苏食用菌,1995,16(2): 2-4.

  [6] 罗联忠,林树钱,谢宝贵,等.灵芝菌种的DNA指纹分析[J].食用菌学报,2005,12(3):7-13.

  [7] 林树钱,刘亚凯,钱友安,等.灵芝GAP有机栽培及其环境质量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5,17(5):71-73.

  [8] 陆锡康,,包士忠,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45-48.

  我国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国家,积极研究农作物高产途径和栽培技术,能够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1.1 改良遗传因素 要想使得农作物取得高产增收,就要重视粮食种子的优越性能,因此,在新时期要选择培育那些坑病虫害、稳产高产的技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育种,积极改良农作物的株型,进而提高整个农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从而让农作物的成熟期变得更加的适宜,为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关于农作物的育种途径以及育种的方法来说,主要是常规的育种为主,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综合运用,提高育种的技术。

  1.2 改善环境,提高生产潜力 对于农作物来说,环境因素对其生长发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要适当的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进行套种、间做等,使得复种成为可能,还能增加农作物收货的面积。要选择肥沃、透气的土壤,酸碱度要平衡,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土层进行清除。积极延长生育期,多补充一些人工光照等。还可以适当的增加光合的面积,比如,合理的密植,进而增强光合的效率。还能通过透光或者通风作用,增加有机肥或者其他肥料来使得农作物二氧化碳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使得光呼吸进一步降低。

  1.3 提高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的提高包含的有土壤的耕作技术的提高、施肥技术的提高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等等。要创造比较好的耕种结构,保持合适的空隙比例,对于农作物土壤中所含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积极协调土壤中各个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表面的杂草清楚干净,积极疏松表层的土壤,为农作物高产打基础。要因地制宜,依照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土壤类型,依据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肥力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和育种的品种,还要选择合适的配制比例,运用现代化的施肥方式,进而充分的发挥肥力效能,为农作物的高产和增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1)标准化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子,加上合适的育苗与移植措施,还要选择配方合理的肥料,进而提高土壤的肥力。(2)旱地农作物技术,主要是修筑相应的农作物种植梯田,要对土壤进行深层次的耙压,做到节水播种,还要进行合理的轮作,采取化学抗旱之际等措施。(3)玻璃温室栽培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模拟技术、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地产地区增产技术等等。

  事实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栽培技术,都跟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关系,要严密把握栽培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问题,保证通过相应的栽培技术来达到增产和增收的目的。还要集合多种栽培技术,把那些普遍使用的技术措施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来加大农作物的行距空间,进而让农作物充分的吸收水、阳光等资源,加大技术管理力度,这样既省时省工,还能够相应的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

  3.1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 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农作物的栽培观念,做到栽培的科学有效性,积极强化农作物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回去其高产稳产的特性。要注重有机肥的运用,做到配方施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效力,可以把农田变成海绵田。在对农作物的保护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以及综合防治”的具体方针。积极配合新技术以及常规技术,使其做到相辅相成。对土地进行深耕、细耕,积极除草,要进行相应的灌溉工作,还要注意排水。运用合理的措施来对病虫害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对于有的比较贫瘠的土壤,需要进行定期施肥,从而改良土壤,保持土壤的生产能力,能为农作物补充生长的营养。

  3.2 明确高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部分农户对于土壤杂肥以及绿肥的重视度不高,要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这些农户就不断的加大化学肥料的用量,导致土壤出现了板结现象,使得农作物出现病毒、长势不良的现象。这就需要认清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杂费的使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采用综合措施,把一些病残体清除掉,还可以进行秋耕冬灌,选择那些抗病虫害的良种,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要强化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工作,明确常见的栽培技术和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因素,重视品种的选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陈秀东、林玉娟、王海云.关于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2012(12)

  [2] 何志义、胡奎奎、昌晶.塑料薄膜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2(03).

  [3] 黄佩民.对于农作物栽培高产增收研究的几点意见[J].中国农业科学,2012(09).

  我国在食用菌的利用与人工栽培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黑木耳和香菇。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营养丰富,一些品种的食用菌在人工种植后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树林是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来源,一些无法人工种植的珍贵食用菌主要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如松茸等。在山区自然状态下,通常采取伐倒相应树种的树木,采取自然接种的方式,来获取培养香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

  食用菌可以利用农业、林业与轻工业废弃物进行栽培,是高效生态农林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栽培食用菌的产量,还是其栽培种类,我国均位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能够达到商品规模的食用菌种类高达40多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常以4种形式存在,即鲜品、干品、腌渍品和罐头与袋装食用菌。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有双胞蘑菇、香菇、平菇、杏鲍菇、草菇、猴头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茶树菇、灵芝、竹荪等。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金针菇和双胞蘑菇等栽培量较大,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4以上;鸡腿菇、洛巴口蘑、白灵菇、茶薪菇和杏鲍菇等新品种发展迅猛,是食用菌产业中的新兴力量。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园艺设施代料栽培为主,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等为常见的培养料。

  林业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为食用菌提供生长基质与营养,通过塑造局部环境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的微生态。在林业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锯末、下脚料等,可以被用于园艺设施代料栽培,这也是大多数种类食用菌栽培中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食用菌也是通过该种方式生产的。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野生状态和珍稀品种的食用菌需求不断增大,林下仿生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已经为菇农们所重视,并作为一种新型林下经济模式在全国各大林区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生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食用菌栽培与营林生产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林业废弃物可以为食用菌栽培所利用,废菌棒则可以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松茸等名贵食用菌只能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是林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主要有3种,即林间覆土畦栽、林间地表地栽和林间立体栽培。林间覆土畦栽是指在林间空地整成畦坑,播种栽培平菇、姬松茸和蘑菇等;林间地表地栽是指置菌袋于林间地表,获得相应子实体,如黑木耳、香菇等;林间立体栽培是指在林间立体空间中挂袋,获取喉头、黑木耳和黄背木耳等。

  杨树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且大部分杨树人工林已经开始郁闭,林农套种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在杨树林下套种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间微气候,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获得大量的反季节食用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食用菌的生产在杨树林开始郁闭时即可进行生产,结束于落叶期。杨树林可以同时栽培多种食用菌,在春秋2季挂袋生产黄背木耳,搭配生产高温与低温品种平菇,并分2批林下套种鸡腿菇。平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铺料播种畦床管理;鸡腿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室内发菌脱袋覆土出菇管理;黄背木耳生产流程:搭建小拱棚室内发菌开口摆袋出耳管理。

  以广西钦廉林场为例,其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区,雨热丰富。该林场林下栽培平菇和洛巴口蘑,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种植区域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且灌水排水方便的郁闭林地,应该以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食用菌品种为主,如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高温型洛巴口蘑。

  林下地表平菇栽培应选择在8~11月,菌棒制作在9月上中旬,在10月即可出菇。在林下状态,平菇菌丝生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必须采取室内装袋接种获取菌棒。在菌棒移种前3d,清理场地,并做好消毒杀虫工作。通过搭建架子将菌棒抬离地面,并做好出菇期间的管理工作,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当平菇菌盖展开充分后,根据边缘和颜色等性状判断采收时期。

  洛巴口蘑菌棒制作和覆土在8~9月,10月即可出菇。菌棒组成为棉籽壳60%、玉米芯24%、麦麸14%、石灰1%、石膏1%,并加水混匀堆积发酵。准备畦床,清除林下杂物,对畦床进行杀虫灭菌处理。菌棒入畦前脱去塑料袋,横排,并于菌棒之上覆盖3cm左右的消毒细塘泥粉,后喷湿覆盖土,建立小拱棚。在出菇期间做好管理,并适时采收洛巴口蘑。

  从事营林食用菌产业的多以家庭小规模粗放型生产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较为落后。菇农引进的菌种种类多,来源广,很难保证其质量,在栽培环境较差的环境下无法达到高产。由于在食用菌深加工上的科研投入不足,食用菌产业链条化生产的环节较少,无法为深化市场提供强大动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且食用菌生产较为分散,无法有效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缺乏带动作用的形势下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存在衔接不良的情况。

  [1] 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1):43-44.

  月季属蔷薇科,蔷薇属多年生植物,原产我国,由于月季花色丰富艳丽,花期较长,适应性强,被天津市列为市花。

  月季属温带原产的落叶植物,有一定的耐寒力,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栽时需埋土保护越冬,其他地区可露地自然越冬,喜阳光,对日照长短无严格要求,因此可以不断开花,盛夏季节多停止生长,开花也少。冬季如进入高温温室则呈常绿状态而继续开花,但对来年生长不利。对土壤要求不严,喜中性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和黏壤土,能耐弱碱.在沙土和酸性土中生长不良,耐肥力强,需经常补充肥料才能不断开花。

  2.2.1盆栽:养好盆栽月季,要掌握好盆、土、水、肥、光、害六个环节。盆栽月季以腐殖质丰富呈微酸性或中性沙质土壤最好,不宜用碱性土,PH值以6-7为宜,盆土按埌土,腐叶土、腐熟粪、沙土按5:2:2:1配置。

  2.2.2露地栽培:露地栽月季,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植株健壮,花朵微大,观赏价值高,在管理时根据不同的类型,生长习惯和地理条件来选择栽培措施,栽培地选择地势较高,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土壤微酸性。栽培时深翻土地,并施入有机肥料做基肥,栽培密度直立品种为75厘米x75厘米,扩张性品种株行距为100厘米x100厘米,纵生性品种株行距为40厘米x50厘米,藤木品种株行距为200厘米x200厘米。月季适生于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最好,ph值6-7.5为宜,在向阳、通风、肥沃的土壤上挖坑,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覆土5-8cm盖住基肥,以免烧根,栽后将土踩实。

  2.3浇水:栽植后及时浇水,浇水掌握见干见湿原则,不干不浇,浇则浇透,大雨后及时排水。

  2.3.1盆栽月季盆内不可有积水,水大易烂根,盛夏季节一般一天浇水一次,最好在上午8点-10点时进行浇水,大雨过后及时倒盆防水,保持盆内无积水。

  2.3.2露地栽培月季灌水可结合施肥进行,结合土埌墒情及时浇水,补充土埌水分,大雨过后及时排水,以免发生涝害。

  2.4.1盆栽月季入春后最好每隔一周施肥一次,施肥以腐熟的农家肥或饼肥最好,切忌施生肥、浓肥。

  2.4.2露地栽培月季冬季施一次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最好,在盛花期后还应追肥,施用N.P.K复合肥,以保证后期新梢生长和开花的需要,但秋季施肥不宜过晚,防治秋梢旺盛,不利过冬。

  2.5.1冬季修剪应剪去枯死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枝、残老枝、徒长枝及机械损伤枝。

  夏季,盆栽月季多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如何打破休眠,复壮养护,促使月季夏日开花不断,成为夏季管理的重点。

  3.1适当遮阴。平均气温20~25℃时,最有利于月季的生长开花,当温度超过33℃,月季即处于半休眠状态,因此,夏季最好从上午8时到下午4时把盆花搬到树下或棚架下的通风处,接受散射光照,给月季创造适宜的生长开花环境。3.2多施肥、水。月季开花次数多,需要供给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才能保证旺盛的长势。进入夏季,其蒸发量和消耗量都大,生长迅速,开花期应每隔10天追施一次薄肥,也可将豆饼、禽粪用水浸泡,经封闭发酵后掺水作追肥,使植株花繁叶茂,打破月季夏季休眠状态。浇水宜用晒过的水,以减少盆土与水的温差,如用过冷的水,会刺激根系,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3.3多喷水。月季在33℃以上即处于半休眠状态,在平均气温20-25℃时最有利于生长,因此,夏季除适当遮荫外,还应多喷水,最好在上午和下午各喷一次水,创造湿润环境,促进花叶生长。3.4疏枝修剪。月季开花后应在花下第3片复叶以下剪掉,以促发壮实新枝,及早现蕾开花。弱短枝先剪、高剪;健壮枝后剪、短剪,以促弱抑强,促其开花整齐。长枝条修剪长度不宜超过二分之一,避免腋芽萌发迟缓。此外,每茬留花不宜过多,盆栽月季以3-5朵为宜。留花过多,养分过于分散,花小且影响下茬花。

  3.5松土除草。结合清除盆面杂草,可用细铁丝耙,轻轻在花盆四周破土表层,增强盆土的疏松通气性能,促进根系的正常生长。

  4.1月季白粉病防治方法:引用25%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戊唑醇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4.2月季黑斑病防治方法:及时摘除病叶,冬季修剪重剪,以减少病原,药剂防治50%多菌灵500-8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一般7-10天喷雾一次,最好几种药剂交替使用。

  4.4红蜘蛛防治方法:可用克螨清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或1.8%中保杀螨1500-2000倍液防治。

  通过以上的栽培管理方法可使月季生长旺盛,花色艳丽,花期长,以致达到最佳的观赏价值。

  平菇按需要温度的高低分为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适于一年四季栽培,但总体来说平菇是属低温型,菌丝耐低温,不耐高温,0℃时不死亡,温度达到40℃时就会死亡。人们为了满足夏季反季节生产需要而选育了少数耐高温的高温型品种,但绝大部分品种还是中温型和低温型的。根据平菇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栽培平菇的时间最好选在春、秋两季,即每年的3月上、中旬或9月中、下旬栽培平菇最为适宜。

  将粉碎的玉米芯和麦麸拌匀后放在消毒过的塑料薄膜上,把准备好的石灰、过磷酸钙、尿素和多菌灵加入水中充分混合,然后将混合水拌人玉米芯粉料中,要混拌均匀,培养料的含水量达60%左右。拌好后堆起,上面覆盖草帘或麻袋闷24-48小时,堆内温度可达50%左右,同时准备6~8cm长的玉米芯数个,用3%新鲜石灰水浸泡6-8小时作塞子(塑料筒两端的通气塞子),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下一步进行装袋接种。

  将宽20-25cm塑料薄膜筒截成长50cm左右的段,或用普通的聚乙烯薄膜热粘合制成上述规格的塑料筒,用0.1%的高锰酸钾水消毒后,将塑料薄膜筒一端袋口中间插入一根消毒过的玉米芯塞子,将袋口和玉米芯塞子一起扎好(也可用没有发生霉变的稻草扎成长6.6cm、粗3.3cm的通气塞扎),然后先在袋底部装一层菌种,在菌种上面装一层培养料,边装边按实再装第2层菌种,菌种上再装一层培养料,装到离袋口7cm左右放入第3层菌种,每袋内共有3层菌种,两层培养料,压紧、压平、压实,使菌种和培养料充分接触,将袋口和塞子扎好(扎法同上)。以后各袋装法同上。另一种接种方法是混播,即将菌种和培养料混匀后装袋,将两端袋口扎好即可。无论采用哪种接种装袋方式,都要注意生料袋栽培平菇需菌种量较大,一般种料之比为1:(6-7),如果菌种量过少则容易造成栽培失败。

  平菇栽培占地面积小,但对温度、湿度及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严格,因此栽培场地一般选择在温度、湿度、光照容易调控的地方,如室内、大棚等均可栽培平菇。

  接种后的栽培袋先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菌。一般在室内或大棚内搭起架子,架高距地面30cm左右,上面用秸秆或树枝等支撑物垫好,保证生料袋不下漏,然后将预先装好的生料袋码起来。

  温度和湿度控制得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以及子实体的形成,室内或棚内温度最初保持在24-25℃,每天倒垛2次,经过20-25天菌丝可长满菌袋。然后把温度控制在13-18℃的条件下,每天浇水1-2次,湿度保持在85%―95%。去掉扎绳,将袋口向外翻卷摆放在架上或脱去塑料袋,把菌块放在架上,也可把长满菌丝的塑料袋(菌块)放在地沟里(深1.5m、宽2.0-2.5m、长不限),撂在地沟两侧。经过5-7天形成子实体原基,这时浇水时要喷雾,待子实体长到钮扣大小时即可直接喷水,经过7天左右开始采收。

  平菇采收后,要清除菇脚和老菌丝,停水3天后喷水,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10-15天又可出现菌蕾,一般可以采收3-4茬。为了保证平菇的产量和质量,第2次采收后结合浇水补充一次营养,用豆饼煮水、菇脚煮水或用0.2%―0.4%的尿素浇施。

  栽培平菇时常见的杂菌有木霉、青霉、曲霉、根霉和粘菌等。如果有杂菌生成,塑料袋外方便操作的可采用石灰粉遮盖污染部位;塑料薄膜内不方便操作的一般将高锰酸钾或甲基托布津药剂稀释1000倍液,利用注射器或滴管送药液到污染部位。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害虫有线虫、螨类、蚁和果蝇等。防治方法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2500倍液喷雾;物理防治:根据害虫的趋向性不同选择不同的诱杀方法,如用灯光和糖醋液诱杀蝇类;骨头烤香诱杀螨、蚁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