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知识 分类
作物栽培学练习常识点doc发布日期:2024-04-24 浏览次数: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总论部分 绪 论 农业——最原始、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农业——综合性的生产 大农业——农、林、牧、渔、副(加工业) 狭义农业——“五业”中的农业,是指以作物为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 广义的作物 :是指从野生植物中选择出来,经人工引种驯化后的所有栽培植物, 其产品能满足各种生产目的和用途。 狭义的作物 :是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植物, 如:棉、麻、粮、油、烟、糖等,一般称之为农作物或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 作物栽培学: 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 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作物生产概况 全球可耕地面积为 14 亿 hm2,2011 年人口为 70 亿,人均耕地约 0.2hm2 中国耕地面积 1.21 亿公顷 (2008)人口 13.41 亿 (2010) 人均耕地约 0.0903 公顷 粮食总产 54647.7 万吨,其中谷物 49637.1 稻谷 19576.1万吨小麦 11518.1万吨  万吨 玉 17724.5 万吨中国粮食需求 预计 2050 年中国: 人口将达到 16 亿,粮食需求由现在的 5 亿 t 增加到 7 亿 t,总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 1.2 亿 hm2 或少量减少。粮食单产需由 4200kg/hm2 增加到 6000kg/hm2 目前的技术, 中国可能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需要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投入巨大的努力 在农业税收政策、 土地使用权、 农民教育政策方面需要有所变动 未来 40 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20%的现有农业劳动力;(3.1 亿 -- 0.6 亿) 80% 的人均现有耕地;(0.1 hm3 -- 0.08 hm3) 100%的目前农业用水量; (1997 年的总用水量 5566 亿 m3,其中农业用水 3920 亿 m3 ,占70.4%。 2050 年的全国总供水量 6850 亿 m3 ,农业用水 3932 亿 m3) 50%的目前使用的杀虫剂、 除草剂,以及与现在等量的非可再生资源。 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化 (二)优质、高产、高效 (三)生产条件的改善 (四)可持续生产 (五)高新技术应用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野生植物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变成栽培作物 作物的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理论 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荞麦、高粱、大豆、小豆、山药、苎麻、 印度起源中心: 稻、甘蔗、绿豆、亚洲棉、、芋、芝麻 中亚起源中心: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园锥小麦以及豌豆、蚕豆、亚麻 西亚起源中心: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园锥小麦、波斯小麦、二棱大麦、黑麦 地中海起源中心:二粒小麦、波兰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地中海燕麦、大粒豌豆、蚕豆和甜菜 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高粱、豌豆、亚麻、芝麻、蓖麻 中美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 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海岛棉、 橡胶、可可 作物的进化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如野生大豆百粒重 2-3 克,栽培大豆 20-30 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 2-3 厘米,栽培玉米 20 厘米左右;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如野生 甘蔗含糖量 5%左右,栽培甘蔗为 11-17%,甜 菜块根最初含糖量 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 18-20%; 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 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 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 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作物的传播 自然传播 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 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 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 作物的分类 植物学分类 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 行命名,称学名。如水稻学名为 Oryza sativa L., 第一个字为属名, 第二个字为种名, 第三个字为 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依据温度三基点: 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按作物的光周期特性分类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 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 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 、萝卜等。 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等。 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 :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 按作物对 CO2 同化途径分类 C3 作物:光合作用的 CO2 补偿点高,有较强的 光呼吸,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 C4 作物:光合作用的 CO2 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 C3 作物高,如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同化 CO2 的方式特殊,晚上气孔开放, CO2 进入植物体内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 白天气孔关闭, 液泡内的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羧放出 CO2 ,参与卡尔文循环。其植物有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 豆类 薯类 经济作物 纤维 油料 糖料 嗜好 特用等 饲料和绿肥作物 苜蓿 紫云英 三叶草 田菁等粮食作物: 1.禾谷类 2.豆菽类 3.薯蓣类 经济作物: 4.纤维类 5.油料类 6.糖料类 7.嗜好类饲料及绿肥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本区包括黑 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和哲里木盟中部的西辽河灌区共 180 个县(旗)市; 2.北部高原小杂粮、 甜菜区,本区位于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地区, 宁西部朝阳、 铁岭地区和阜新等 11 个县。冀、晋、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 共 275 个县(旗)市;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本区位于长城 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包括京、津、山东全省、河北、河南大部、苏、皖两省淮河以北,西南部和关中平原,共 个县(市);4 w V7 W; W, Y3 ~- L& q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 南方丘陵山地以北, 西接鄂西山地,东临黄海,地跨上海市、安徽、江苏、湖北省大部、浙江、江西、湖南省三省北部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平原,共 243 个县(市);1 I+ R) v: o L$ L9 G* @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南, 华南区以北, 雪峰山脉以东 至东海之滨,包括湘、浙、赣、闽四省大部,皖南、鄂东南、粤北、桂东北共 297 个县(市); 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 广西、云南南部及台湾省, 191 个县市(不包括台湾省) ;! r$ A/ a5 u( Z* c7 }, ^1 z; h 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本区 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地区,鄂西山区,四川盆地,甘肃东南部,豫西的西峡、淅川两县,共 199 个县市; 8.云贵高原原稻、玉米、烟草区,本区包括黔、云中北部,湘西及桂西北、川西南,共 247 个县;: Y0 ^4 X# P) j j# O2 q3 [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 137 个县市; ! ^+ H9 i% I7 z3 }) R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扬西藏 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两县,共 129 个县市。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 使植物体或 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循序向不同方面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 组织、器官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 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依据器官建成和生长中心的不同, 大多数作物全生育期可划分: 营养生长阶段 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生殖生长阶段 二、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春化作用 作物需要一定时间低温后,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如:油菜、小麦 2.光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光周期 许多植物要求有一定的光照 (或黑暗)时间才能开花,这种现象叫光周期现象。 植物对光周期中的光照强度要求不严格; 但对光的时间长短很敏感,要求也很严格。 三、作物生长的 S 形生长过程 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 3.减速增长期 4.缓慢下降期 5.S 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 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 向高产方向发展 ,S 形曲线也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 之一。 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 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 通过 S 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 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四、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作物的生育期 生育期 :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栽培知识,以天数表示。 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 是指播种材料 出苗到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需要育秧移栽的作物, 生育期分为秧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 (苗床 )生育期是指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根据形态特征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或称若干个生育阶段。 作物的一生:从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第二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T/R ——茎叶鲜重与块根鲜重的比值一、作物产量类型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所产生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二、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生物产量是基础,经济系数是关键 临界株重或产谷阈值 三、产量构成因素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平均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 作 物产量构成因素 名称 棉花 每亩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 铃籽棉重、衣分 麻类 每亩株数、每株麻杆重量、出 麻率 禾谷类 每亩穗数(基本苗、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 每穗实粒数(每穗着粒数、结 实率)、粒重(千粒重) 豆类 每亩株数、每株荚果数、每荚 果粒数、粒重 油菜 每亩株数、每株角果数、每角 果粒数、粒重 薯类 每亩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 块重量 甘蔗 每亩有效茎数、单茎重 烟草 每亩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饲料与绿 每亩株数,单株重肥作物 叶菜类 每亩株数、单株重 禾谷类作物产量结构之间的制约关系及其主要 影响因素 第三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机制 影响作物产量高低的因素 光合生产与运转能力 产品器官的接受能力 小麦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消长动态 (彭永欣等 1992) 1.过大群体 2.高产群体 3.过小群体 第四章 作物生长与环境 一 作物生长与土壤 土壤: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土壤三相:固体、液体和气体。 土壤耕性 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应出来的特性。 土壤耕性的衡量标准 耕作难易:耕作时土壤对农机具的阻力大小。 好耕 --土松 口松 绵软 难耕 --土重 口紧 僵硬 耕作质量:耕作后土壤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质量好 --土垡松散 容易耙碎  不成 坷垃 孔隙适中  团粒结 构 质量差 ----反之 适耕期限:土壤适宜耕作的时期, 由土壤含水量决定。 适耕期长  ---干好耕  湿好耕  不干 不湿更好耕 适耕期短  ---早上软  中午硬  到了 下午耕不动 二 植物生长与养分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维持植物正常生理活动必需的营养元素。 缺少 ----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缺乏 ----植物单一缺素症,无法替代, 补充后恢复或预防。 作用 ----直接效果 大量元素: C H O N P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Cu Zn Mn B Mo Cl 注 意: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  S 。 植物营养三要素(肥料三 要素) - N、P、K 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积温 ---- 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日平均气 温累积之和。 ≥0℃, ≥ 10℃ 生物学零度 ----植物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 玉米: 8℃ 活动积温 ---- 某一时期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 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 ---- 某一时期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 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温度条件与农业生产 植 物 基 本 温 度 指 标 : 最 低 致 死 温 度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 物学最适温度  生物学最高温度 最 高致死温度 温度三基点: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物学最适温度 生物学最高温度 最低致死温度: 引起植物死亡的生命活动最低温度。 最高致死温度: 引起植物死亡的生命活动最高温度。 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温度最敏感,如遇低温或高温都会导致严重减产。 这种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 四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 不同光质对作物的作用 光谱波长 光谱 作用 区 (μm) 红外>1.0 红外 热效应 0.76~1.红外 伸长、光周期效应 0 可见 0.6~0.7红、橙 叶绿素吸收、 光合作 光 6 用能源、碳水化合物合成,光周期效应。 0.5~0.6 黄、绿很少被叶绿素吸收, 略有造型作用。 0.4~0.5 青、蓝、叶绿素吸收、 蛋白质 紫 合成、造型作用 紫外 0.3~0.4 紫外 造型作用,株矮、叶 光 厚、色深 0.28~0.紫外 损毁作用 3 0.28 紫外 致死作用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选育高光效品种株型紧凑,叶型直立 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 增加光合面积合理密植 改变株型 增加光合效率 五、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阳历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3、5、7、8、10、12 月:7× 31= 217 天 4、6、9、11 月: 4 × 30= 120 天 2 月 : 1× 29= 28 天, 29 天 全 年 合 计 : 365 天, 366 天 平年为 365 天, 4 年加 1 天 (闰年) 阴历 月亮公转周期: 29 日 12 时 44 分 30 秒 立春——天气回暖 雨水增多 土壤解冻 松 土保墒 送粪积肥 春耕春播 2 月 3 日-- 2 月 5 日 雨水——天气转暖 降雨增多 小麦返青 压耙 保墒 选种送粪 2 月 18 日-- 2 月 20 日 惊蛰——土壤解冻 温度升高 动物出土 小麦 追肥 播种准备 3 月 5 日-- 3 月 7 日 春分——昼夜平分 风大雨少 土温速升 准备 播种 抗旱保夏 3 月 20 日-- 3 月 21 日 清明——气暖天晴 草木返青 小麦拔节 作物 播种 小麦灌水 4 月 4 日-- 4 月 6 日 谷雨——降水增加 播种完成 小麦春灌 4 月 19 日-- 4 月 21 日 立夏——水热充足 万物生长 病虫滋生 中耕 除草 田间管理 病虫防治 5 月 5 日-- 5 月 7 日 小满——麦籽饱满 夏粮成熟 田间管理 夏收 准备 防旱防风 5 月 20 日-- 5 月 22 日 芒种——小麦成熟 越早夏播 田间管理 灌水 追肥 6 月 5 日-- 6 月 7 日 夏至——白昼最长 炎夏将至 选苗定植 中耕 除草 整枝防病 6 月 21 日-- 6 月 22 日 小暑——天气转热 棉花盛期 中耕除草 整枝 打杈 防病防害 7 月 6 日-- 7 月 8 日 大暑——天气最热 谷物开花 田间管理 7 月 22 日-- 7 月 24 日 立秋——水热减少 作物敛成 禾谷成熟 庄稼 收获 8 月 7 日-- 8 月 9 日 处暑——炎夏将过 天气转凉 谷物成熟 晚秋 管理 8 月 22 日-- 8 月 24 日 白露——水气凝结 作物成熟 秋收大忙 收获 贮藏 送粪翻耕 整地种麦 9 月 7 日-- 9 月 9 日 秋分——叶黄脱落 气温降低 小麦播种 9 月 22 日-- 9 月 24 日 寒露——气温更低 露水更多 麦播结束 10 月 8 日-- 10 月 9 日 霜降——气温至零 水气成霜 根果收获 土地 秋耕 10 月 23 日-- 10 月 24 日 立冬——水热不良 万物枯老 土壤未冻 土地 秋耕 越冬管理 粮果贮藏 11 月 7 日-- 11 月 8 日 小雪——天气转冷 降雪开始 秋菜收获 果树 冬灌 11 月 22 日 -- 11 月 23 日 大雪——气温骤降 大雪飞扬 粮果贮藏 防寒 保温 12 月 6 日-- 12 月 8 日 冬至——白昼最短 寒冬来临 冬麦压田 御风 保墒 防裂防冻 12 月 21 日-- 12 月 23 日 小寒——天气寒冷 风雪交加 种子保管果树涂 白 防止冻害 1 月 5 日-- 1 月 7 日 大寒——狂风暴雪 天气最冷 种子贮藏果树涂 白 防止冻害 1 月 20 日-- 1 月 21 日 三、数九 1.数九:反映冬季严寒情况的节令。农历从冬 至日( 12 月 22 日或者 23 日)起数,就进入 “一 九”,经过九个九天,共计八十一天又 “出九 ”, 2.数伏:反映一年中炎热季节的节令。通常有 热在三伏或热在中伏的说法。 自夏至算起, 第三 个庚日进入第一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三伏 开始,所以头伏、末伏各为十天,但中伏时日不 定,十天或二十天。 2011 年“三伏 ”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 第一节 种植制度 一、农业区划 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中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业只能立足于开发利用本国、本地的自然资源。 个一级种植业区 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桔、桑区 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 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 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 即解决种什么 , 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2、复种 (1) 复种的概念 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 小麦—大豆 ( 二茬复种 ) 油菜—水稻—水稻 ( 三茬复种 ) 大田复种程度的高低,用复种指数来表示。 耕地复种指数 ( %)= 全年收获总面积 / 耕地总面积× 100 复种技术 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采用套作 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缩短农耗期 推广新技术 ( 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 培等 ) 3、间作、混作、套种 概念 单作 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的耕作栽培技术单纯, 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尚有潜力。 混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混作简便易行, 但不利分别管理,要求混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 间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间作可实行分别管理, 特别是带状间作, 便于机械化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 而套种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利用率;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 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充分发挥水分、 养分的平衡作用, 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 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 , 稳产保收。 间、套种技术原则 缓和作物间的竞争; 确定优化带型,实现间套种的最佳效果;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确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 4、轮作换茬 相关概念 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 或同一复种方式。 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 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 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 型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 在多熟制条件下, 轮作是由不同复 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 如: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小麦 —棉花三年复种轮作。 (2)轮作的增产原因 1. 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利用土壤养料 防除病害杂草 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 轮作的技术原则 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 前作有利于后作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合理利用连作 作物对连作的反应类型: 不耐连作: 茄科、菊科、十字花科等。耐短期连作: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耐长期连作:水稻、麦类、棉花、玉米、 甘蔗、苎麻、紫云英等。 第二节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 应用 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 以达 到提高土壤肥力, 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 一系列耕作措施。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 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 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 清除残茬杂草,消灭病菌耕作土壤的层次及适宜孔隙度 耕作层: 距地面 0-25cm( 总孔隙度 50-60%, 表土层  0  通气孔隙 8-10%) – 3cm 总孔隙  55%,通气 15-20% 种床层 3 -10cm 稳定层 总孔隙  50%,通气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距地面 50cm以下二、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土壤的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气、热,各因素相互协调,则表现为肥力高,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作用来改善土壤与环 境条件的关系,首先是直接改变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调节土壤三相的关系, 从而调整了水、肥、气、热间的关系。特别是水和气的协调关系。 ( 一) 土壤的基本耕作 翻耕 深松耕 3. 旋耕 翻耕 铧犁 ( 有壁犁 ) 、圆盘犁 圆盘犁是以球面圆盘作为工作部件的耕作机械, 它依靠其重量强制入土,入土性能比铧式犁差,土壤摩擦力小,切断杂草能力强,可适用于开荒、粘重土壤作业, 但翻垡及覆盖能力较弱, 价格较高。 2. 深松耕 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措施, 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层。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有壁犁后加装)等机具。 由于不乱土层, 保持地面覆盖, 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3. 旋耕 旋转过程中进行切割、打碎、掺和土壤,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松土和碎土。 使用机具为旋耕机或旋耕犁。 耕地深度是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耕前必须确定深度指标,耕地时进行检查,严格执行。 根据各地经验,在目前条件下,一般砂性较重的土壤以深耕 15-18cm 为宜,粘性较重的土壤 18-21cm 为宜。 ( 二) 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 O~10cm 以内的耕层 土壤状况的措施。 它主要包括耙地、 耖田、、开沟、作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等作业,多数在耕地后进行,作为基本耕作的辅助作业,但都是完成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措 施。 耙地 主要作用是碎土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 钉齿耙 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 常用于播种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中耕 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 。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 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引)和锄 头。 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进种子发芽。 使用机具有 V 型、环型或网型器, 木磙 或石磙。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 半湿润地区播前旱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 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 作畦 平畦 畦宽 1-4m,为播种机宽度的倍数,畦长 10-50m 不等,四周作宽约 20cm、高 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 种花生、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 畦宽 1-3m,四面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作畦用筑埂机和开沟培土而成。 起垄 起垄可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 40-70cm 不等。 起垄具有多种作用 : 增加土壤与大气接触,增大阳光照射面,升温透气; 促进作物上层根系, 特别是气生根的生长 以及块根、块茎的膨大; 平地利于灌水排水,山区可保持水土。第三节 栽培措施 作物的栽培措施包括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五个技术环节, 各个技术环节均要 求因地因时因种制宜, 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1.整地 整地是指作物种植前的一系列土地整理活动, 是作物栽培措施中最基本的技术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农具等的机械作用, 创造很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调节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地土壤环境。 2.施基肥 基肥是指在作物播种前施于土壤中的肥料。 用于基肥的肥料通常为有机肥料,也有用化学肥料(一般是磷肥和钾肥)和微生物肥料(根瘤菌、固氮菌、抗生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等)作基肥的,但要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3.播种 播种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如小麦、豆类、甘蔗等常用大田直播;水稻、甘薯、烟草等作物则多以育苗移栽为主。大田直播又分为撒播、条播、穴播等几种。 4.田间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说明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 包括:查苗定苗、追肥培土、中耕除草、灌溉排 水、防治病虫等环节。 5.收获 适时收获是保证作物丰产丰收的关键。 作物的收获期是由其成熟度决定的, 成熟度大致可分为生理成熟和工艺成熟两种。 生理成熟是指作物完成其整个生命活动 周期,最后收获其果实或种子, 如禾谷类、豆类、花生、油菜、棉花等作物要达到生理成熟才能收获; 工艺成熟则是人为规定的一个概念,即作物不一定要完成其整个生命活动周期,当其收获的产品器官达到物质积累最高峰、品质最佳的时候即可收获,称为工艺成熟,如:甘蔗、烟草、甘薯、马铃薯等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作物。

  2023年电视内镜手术系统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预测分析报告.docx

作物栽培学练习常识点doc

  2023年绝缘胶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预测报告.docx

  2023年胶囊内窥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预测报告.docx

  2023年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预测报告.docx

  2023年食品筛选清洗机械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预测报告.docx

  新人教八上英语《Unit 4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1(Section A 1a-2d)》精品课件.ppt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