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眼下,正是春耕好时节,走进大方县安乐乡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农场主和务工群众忙碌的身影,他们或是移栽秧苗,或是施肥覆膜,又或是管护基地……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近年来,安乐乡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尊重农户发展意愿,不搞一刀切,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地制宜发展冬荪、天麻、辣椒、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今年种植冬荪1300亩,天麻600亩。要时刻紧盯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4月24日,在安乐乡营脚村冬荪种植基地,家庭农场主张娟正热情地和邻村前来“取经”的客人介绍自己的产业情况,并分享了她的实践经验。
“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善良勤劳、敢闯敢干。”在安乐乡,提起张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娟本有一份别人羡慕不来的工作。2016年,为了照顾家庭,她辞职回到老家,从此扎根乡土,致力于发展冬荪、天麻等产业,带领群众发展。
“一开始群众都心存疑虑,大家怕亏本,不愿意种,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张娟想,“既然说不通,那就种给群众看。”
果然,当群众看到张娟通过冬荪种植取得显著的经济收益后,便纷纷加入冬荪种植的行列中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收入。
“群众到冬荪种植基地务工,不仅学习到了技术,还亲眼见证了这一产业如何实现盈利,这样的参与和体验,比任何外在的劝说都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种植的内在动力。”张娟说。
现在,安乐乡在一批家庭农场主的带动下,种植冬荪4300亩、天麻2500亩、辣椒2000亩、烤烟2500亩、肉牛存栏9000余头。
“辣椒种植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细致管理,涉及品种选择、土壤准备、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张军今年种植了300亩辣椒,通过实施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确保了辣椒产品的高质量,使得他的辣椒产品在广东、上海等市场上深受欢迎。
“张军不仅负责为我们提供辣椒种植的技术指导,还解决了我们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岩脚村的姜继勇今年种植了50亩辣椒,有了张军的全面帮助和销售渠道,对于今年的收成他信心满满。
最近正是辣椒移栽的时节,为了学习技术和管理,姜继勇天天候在张军的种植基地。
“在示范带动下,大家自愿种植,管护就有了内驱动力。”张军笑着说:“谁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赚点收入嘛。”
在引导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安乐乡注重延长产业链,推动特色业态精品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以冬荪产业为突破,整合资源,建设了加工厂,解决冬荪、天麻等产业的种源供应、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等问题。
“针对老百姓种植出来的冬荪、天麻等农产品,加工厂进行统一加工后,经质量检验和包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可为群众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安乐乡营脚村党总支书记任世谦说。
陈焰积极参与并从安乐乡倡导的家庭农场适度发展模式中获益良多。他长期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经营的养牛场务工,掌握了养牛技术。借助这些技能,陈焰开始自行养殖了8头黄牛,同时还流转土地种植了30亩烤烟。
务工、养殖、种植,多元化的创收渠道,使得陈焰的综合年收入近20万元。他高兴地说:“生活越来越上道了。”
“冬荪种植收入、公益性岗位就业工资、村合作社分红种植,再加上在辖区煤矿打零工收入。如今,一个月平均收入7000多元。”脱贫户金兴礼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目前他正在考驾照,并计划购买一辆汽车。
“随着村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这些老年人也能实现就近务工,赚钱补贴家用。”务工群众陈永贤也享受到了安乐乡家庭农场带来的红利,尽管已经年过六旬,她仍然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创收的渠道,每天赚取110元的务工收入。
“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提升了‘土特产’的经济效益,还为群众提供了坚实的增收基础。此外,家庭农场的多样化经营策略,一方面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安乐乡党委书记刘升富说。